缺乏政策扶持,仿冒產品多,這不僅是外商在中國市場遇到的難題,也正是中國節電市場發展的瓶頸
一段時間以來,海爾、海信等青島的家電廠商成了美國英福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國市場的一塊“
心病”。
英福特為企業用戶提供節電技術和設備,在美國擁有麥當勞集團、福特汽車公司、殼牌石油公司等客
戶群,在中國也發展了大慶油田、北京首鋼集團等客戶,可是,與海爾、海信等家電公司在節電方面的合
作,卻遲遲談不成。
英福特總裁雷永介紹,為此公司特地在青島設了個辦事處。
缺乏政策扶持
英福特計劃和海爾、海信合作的項目是在家用電器上裝上待機節電器。據調查,北京和廣州兩地城市
家庭的家用電器待機耗電占到了家庭總耗電量的10%左右,相當于每個家庭常年使用著一盞15W~30W的長
明燈。而英福特的待機節電器可以使家用電器待機耗能降為0.4W。
“一臺電視機的利潤是25元人民幣,一個待機節電器3美金,約合24元人民幣,裝了以后企業沒有利
潤,所以我們和海爾、海信一直談不成。”雷永說。
而雷永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中國對使用節能設備的企業缺乏政策扶持。“鼓勵企業裝節電設備
,給企業什么優惠,在美國很清楚。美國《能源政策法》規定,從2004年到2006年間,每年撥款3.4億美
元給州政府,用于鼓勵購買節能新產品。比如高效節能燈的節電率可達75%以上,凡用戶購買安裝節能燈
,75%的費用先由政府負擔。此外,美國各州政府還制訂了地方節能產品稅收減免政策。只要一個企業裝
了節能設備,就將在稅收上得到很大的優惠,而中國卻沒有。”
“對于節能企業如何得到政策方面的優惠扶持,目前的《節能法》中沒有體現出來。”2月23日,北
京節能協會副會長趙淑春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趙淑春從事節能工作二十多年,參與了《節能法》的制
定,她介紹,原因是2000年制定《節能法》時,正處于國家財政不是很寬裕的時候。
仿冒之苦
雖然節電方面缺乏政策扶持,中國節電市場卻已經大到中外廠商都垂涎的地步。據日本能源研究所的
報告,中國目前的電力缺口是9.93%,到2010年將劇增至15%。而同時,中國能源利用效率較低,僅為30
%左右,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產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多,是世界上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
之一。
美國專業能源機構的研究預測:中國將在兩年內取代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節電市場中最大的買家。
巨大的市場不但吸引了英福特、日立、西門子等廠商的進入,還引來了國內很多廠商涉足。中國節能
協會相關人士介紹,近幾年國內涌現出三百多家節電器生產廠家。
趙淑春告訴《國際先驅導報》,2000年制定的節能法規,缺乏節能產品認證的相關規定,節電器廠商
生產的產品良莠不齊,導致了盲目投資、缺乏核心技術、不重服務,甚至假冒偽劣等無序競爭現象。
“很多企業向我反映,說大家都打著節能產品的旗號,有的產品是假冒偽劣。企業聽了政府的號召,
用了節能產品,但是沒有多長時間節能產品就壞了。花錢多,壽命短,有的還不節能。假冒產品沖入正常
市場擾亂了市場的發展。”趙淑春介紹。
雷永也對《國際先驅導報》說,英福特在中國市場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被仿冒。“利用你已經創造品
牌的效益來傷害你的利益,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怎么解決。即使打官司,一個小公司能夠賠多少錢?
我們只是打一個精神勝利而已,最后也許會覺得劃不來。”雷永頗為無奈。
靠市場之手
“今年國家要對《節能法》進行修改,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狀況有了很多的變化,《節能法》
有很多條款已經不適用現在的形勢了。”趙淑春透露,對于目前制約中國節能市場發展的政策扶持、產品
認證等瓶頸問題,新的《節能法》都將有所觸及。不過,她拒絕透露更多細節。
而對于中國節電市場的混亂狀態,趙淑春介紹,像北京市正在醞釀成立“節能警察”,也就是節能監
察機構。“成立以后,會對節能產品市場起到監督、執法作用,一旦發現假冒偽劣產品,廠商會受到法律
制裁。”
不過趙淑春認為,整個市場的最終規范,還是要靠市場的力量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