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記錯的話,3C融合這個概念是在2003年開始在國內喊起的,但是至今這3個C依然沒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老馬認為,究其原因,IT和家電之間存在的較大的跨度是一個最大的障礙。
眾所周知,3C融合倡導的是家電、通信及IT的無縫互聯互通,彼此暢通地交流信息并實現互動。目前,家電和通信找到了結合點,如IPTV,以及在此技術處上出現了機頂盒、基礎網絡設備的彼此協作;IT和通信天生就有結合點,那就是互聯網,可以說,IT和通信本就是“共生”的,不存在“融合”的概念;惟獨家電和IT之間,從開始尋找融合,到現在卻走向了“客廳”和“書房”,或者“臥室”之爭……
老馬跟業界人士交流后發現,這個障礙存在于多個層次:廠商、渠道以及觀念。
首先從廠商層面來說,IT廠商由于沒有家電廠商成熟,資金也比不上家電廠商的老底兒,所以在市場推廣上躑躅不前。以神舟為例,其模仿PC及筆記本電腦的策略,打出了價格極低的液晶電視,但并沒有推廣。據神舟內部人士透露,打液晶電視牌不過是為了通過媒體和消費者混個“臉兒熟”,根本沒精力做這個東西。據悉,華碩、戴爾、優派等具是如此,不信,轉遍全國能找到這幾個牌子的電視也不容易。
從家電廠商來說,目前來說,成功進入IT行業的可以說沒有一個。業內人士分析的結果是,家電和IT的銷售思路完全是兩碼事兒,家電廠商還不了解IT市場。當然了,海爾另當別論。老馬和海爾筆記本電腦部門的員工聊天時得知,海爾對筆記本電腦市場是志在必得,市場策略是“腦白金”式的轟炸,除了媒體外,還包括賣場的海報、招貼等。用這位員工的話說,就是“只要是能打廣告的平面,我們是見一塊吃一塊”。所以,目前還很難來評價海爾IT的成功。除此之外,從市場反應來看,海信、TCL、長虹等都沒有突出表現。
再從渠道來說,家電渠道和IT渠道也是水火不容,在北京就多次出現家電渠道欲滅IT渠道而后快,目前仍在進行中。可以說,目前家電渠道在經營IT產品上已經沒有障礙,在國美、蘇寧中的首層(這是最重要的位置)都無一例外地拿來經營電腦、筆記本、MP3、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等產品;而在海龍、太平洋還鮮見有家電產品出售。
有家電廠商不無擔心地告訴老馬:“如果把產品拿到中關村賣,如何保證我們的價格體系不受破壞,據說在中關村買東西都不用開發票。”也有一些家電廠商擔心“會不會有損我們的品牌?”
最后一道坎就是觀念,包括廠商的觀念、渠道的觀念和消費者的觀念。廠商和渠道的觀念其實在上文已經提到了,其實主要還是營銷上的觀念沒有改變。再舉個例子,一年前,老馬曾經在中關村看到過廈華在推銷MP3,促銷員是一彪形大漢,說起話來虎虎生威,對過往的消費者視而不見,有消費要去試聽都不讓;這與旁邊其他的品牌相比,自然差了許多,諸如愛國者等都是熱情的小姑娘。后來,聽說廈華的MP3轉而為海外做代工了。
其實,老馬認為,觀念這道坎主要在消費者的心理上。對老一輩來說,他們買東西首選家電連鎖,這里環境好、售后服務值得信賴……新一代消費者早已養成一個習慣,買IT產品非去電腦城不可,因為他們深信這里的產品性價比高、還有“淘寶”的樂趣……不可否認,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IT和家電的融合需要過廠商、渠道及觀念這三道坎,而培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