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廣告業內人士笑稱,如果說一場罕見的全球金融危機讓戶外媒體廣告業患上“肺炎”,那么突然的政策限令就好比是“心臟病發作”。
主要經營出租車內廣告的觸動傳媒就遭遇到“雷區”。今年4月,上海市交通港口局發布了《上海市出租汽車車廂廣告設置規范若干規定》,明確表示在今后新增的出租車車廂內不得設置發布車載信息視頻廣告,而現有的出租車車載視頻也將逐步拆除。已在出租車內鋪屏近萬的觸動傳媒一時身陷尷尬。曾參與主導投資觸動傳媒的啟明創投合伙人甘劍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政策的變動是不可預料也不可抗拒的,好在政府能保證觸動傳媒在合同期內繼續進行廣告業務,以后再按規定分批拆除。
新媒體廣告的“老大哥”分眾傳媒在公布2009年第一季度報時,也因為戶外廣告遭禁問題遭受到質疑。分眾傳媒財務副總裁徐舸在回答分析師提問時承認,相關政策的變更已經對分眾產生了影響。
他透露,分眾傳媒巡游于黃浦江上的LED廣告船被要求停止廣告經營業務,廣告船現在只能停泊于港口,廣告經營暫時停止了。這一船只LED廣告的凈賬面價值為1200萬美元左右,去年第四季度營收為30萬美元左右。另外,分眾傳媒上海徐家匯區域的一部分LED廣告展示網也被要求停止廣告經營業務。不過徐舸認為,2009年第四季度這兩塊的廣告營收在40萬到50萬美元左右,因此對分眾影響也不大。
損失了這兩項單季總價約70、80萬美元的戶外廣告業務,對分眾來說可能是九牛一毛,但對其他的中小戶外廣告公司來說,可能就是致命的沖擊了。
業內人士笑稱,“大浪淘沙的時刻又來了。”同樣面對政策的變動,大公司由于資金實力強大、業務布局和地理布局發散,抗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強,政府清理整頓戶外廣告對大的戶外廣告經營者或許是一次機會。這位人士預言,政策變動將使得戶外廣告全行業現有的近8萬家公司又經歷一番調整洗牌,通過淘汰和并購,未來兩到三年,中國戶外廣告行業的品牌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年內將拆1.6萬塊戶外廣告
上海市是國內廣告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最早開始對戶外廣告進行規范整治。2005年從上海開始的戶外廣告清理整頓之風很快蔓延全國,此后全國其他城市也紛紛效仿,對戶外廣告采取劃歸、招標、拍賣的方式進行管理。2008年4月,上海市大舉“水洗”戶外廣告的戰役又引發了滬上戶外廣告界的一片叫苦不迭。
對此,靜安區工商局一名分管廣告等事務的負責人解釋道,整治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戶外廣告妨礙了交通和出行,部分原因是出于美觀的需要,“雜亂的街頭燈箱、標副等廣告有損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形象。”
他表示,2008年上海市對戶外廣告的大整頓是為配合《迎世博600天規劃》,而根據《上海戶外廣告設施設置陣地規劃》,2008~2010年期間,上海將重點對現有的戶外4.8萬塊,總面積超過50萬平米的戶外廣告牌和商店招牌進行全面清理整頓工作。2009年度上海計劃拆除數量約為1.6萬塊的戶外廣告。
他還透露,浦東區、黃浦區、徐匯區等是戶外廣告整治壓力最大的地方,“世博會快到了,門面要漂亮。6月13日,我們還召開過一次‘迎世博拆除違章廣告推進大會’,市里非常重視這個工作”。
這位工商局人士認為,向戶外廣告下禁令不單是上海的行為,北京在奧運會期間對廣告的清理也毫不手軟。不過,他沒有回答關于被勒令叫停的廣告公司今后能否、以及何時能夠重獲經營權的問題。
律師游云庭(博客)認為,必須警惕三方面的問題:一是選擇性執法,即相對于廣播電視和公共交通,戶外廣告的從業者多為民營資本,相關政策的制定執行應注意一視同仁,注意協商;二是政策的穩定性,再細小的政府禁令也可能影響一個行業,我國對戶外廣告業的態度一直以來是先監管后規劃,因此要防止朝令夕改;三是保護市場經濟環境,即允許戶外廣告公司向客戶解約時,可使用政策的“不可抗力”進行抗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