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聯想、蘋果、三星,還是其他的傳統彩電企業,在智能電視時代能夠決定其能否生存和生存質量的關鍵就在于行業內所謂的智能應用“生態圈”的建立。
傳統智能手機從業者,傳統OS定制開發者,大多數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態”實力,而彩電企業則才剛剛接觸這一領域。還處于不斷的探索和碰壁之中。尤其是面對IT圈的先進巨頭的競爭,頗具有“人在囧途”的味道。即便是已經在“生態”二字上有所積累的傳統智能產品企業,也面臨著TV產品上完全不同的應用消費習慣的挑戰。
就2012智能電視產業的發展而言,“生態圈”必然會處于建立的初始階段。這一階段的競爭頗具有“口號”大于“行動”,“行動”超前“實際”的意味。
三星公司已經號稱75%以上的智能電視型號比例。三星擁有這樣的魄力,一是源于其橫貫智能手機、平板電腦、TV等智能設備的完整產業鏈;二更是因為其產品主要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銷售,在國內市場更是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等高端市場(全球范圍內農村市場似乎與三星關系不大)的緣故。
聯想雖然已經在預售自己的智能電視,并宣布5月8日正式上市的消息,但是這已經較原有各方消息稱的4月1日正式上市的消息有所推遲。蘋果彩電方面,從年中上市到年底上市,甚至2013年上市的消息都有。谷歌TV雖然也放出消息不少,但至今還沒有看到有正式上市的消息——谷歌目前還集中在免費的安卓系統供應商的角色之上。
即便是真真的推出了眾多智能電視新品的國內本土彩電企業,多數也不得不承認,2012年智能電視產品依然處于市場普及初期——全年達到超過3成的普及率已經是比較好的“預期目標”。就目前的態勢而言,彩電企業還不敢宣稱“智能彩電”的普及“時間表”。
但是,恰恰是這種“智能電視機什么時候普及”還不好說的境況,給與了更多企業想象的空間和基于。較長的普及期有利于彩電企業補課其在“軟件生態”上的短板,也有利于IT企業補課其在“品牌”認知上的短板。正因如此,無論傳統彩電還是新興進入或者想進入的IT企業,都在大力宣傳自己的智能電視產品。
實際上,在智能電視還沒有真正走向普及的今日,市場上已經形成了不同陣營的企業爭奪產品、產業話語權的競爭。聯想為首的IT企業,宣稱智能電視就是PC;傳統彩電企業則以三星為代表宣稱自己在渠道、品牌、尤其是影像效果上的優勢;三星、索尼等橫跨3C的企業重點宣傳多種屏幕的融合;蘋果等企業則表示在應用程序、OS等軟件和內容領域占據優勢。甚至,在APP市場,安全衛士、金山毒霸等安全企業,不同的網絡支付企業,視頻內容提供商,也早已經展開了市場爭奪的口號戰。
不同背景的企業宣傳智能彩電的切入點大不相同:如果消費者認為智能彩電就是PC,那么聯想自然會成為選購對象;但是如果消費者認為智能電視還是傳統的TV的延續和發展,那么聯想自然就不會占什么便宜;而消費者看重多屏幕、不同家電的智能融合,三星這樣的綜合性廠商肯定會更受歡迎;但是如果消費者認為智能電視和白電扯不上什么關系,那么三星比較索尼就不會有太大優勢;消費者假如最看重的還是影響效果,OLED技術就會比智能概念更瘦歡迎;此外,如果消費者很愛聊天,不排除自己刷ROM,將智能電視的操作系統改成QQ版(如果QQ真的開發了安卓的智能電視定制系統)……
因此,一場占據“輿論”話語權最高點的較量,才是現在智能電視市場的真正競爭。所以,海信在自己的電視廣告中宣城市第一個推出智能電視的品牌;而TCL則避免第一之爭,大力鼓搗他的“云”概念。這樣的市場話語環境,未免讓智能電視自己都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到底是TV還是PC,或者能不能騰云駕霧呢?
不明白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應該是目前智能電視最大的“窘迫”之處。但是,這并不有害于更多的企業想在智能電視時代撈上一筆“利益”。現在是聯想、蘋果,此后必然還會有騰訊、淘寶或者央視等外來和尚來念經。——這種混戰和混亂是智能電視囧途中的偶然,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