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ning是MSI旗下引以為傲的超公版旗艦系列顯卡產品。碩大的PCB,多到令人眼花繚亂的元件,龐大的供電模塊,各種炫目的指示燈以及極致的極限環境OC能力都是Lightning系列的特點。每當AMD/NVIDIA發布新的旗艦級產品之后,Lightning總能幫助職業玩家們挑戰各項世界紀錄,全新的旗艦產品HD7970自然也不例外了。
基于Tahiti構架的HD7970擁有目前AMD產品線中最快的單芯性能,基于28nm工藝也讓它擁有了出色地功耗表現和極高的默認頻率。但HD7970并不是完美的產品,Tahiti的構架特點注定了它的性能更加依賴頻率的提升,可惜的是為了保證公版產品的穩定性以及控制返修率,AMD官方并沒有開放足夠的OC特性供玩家提升性能。在這種背景下,R7970 Lightning來了。
作為一款超公版產品,MSI R7970 Lightning的任務非常簡單直接,那就是打破官方對公版所做的近乎于保守的各種限制,以Lightning系列風格化的超公版設計釋放HD7970的頻率以及性能,同時為玩家尤其是骨灰級職業超頻玩家挑戰更高的極限提供更好地保障。
似乎昭示著任務的艱巨以及自己的強力一般,本次R7970 Lightning一改前代的冰藍或者火紅色系,代之以醒目并且象征著力量的亮黃色系。它能完成這個看上去雖然簡單直接,實際上卻并不輕松愉快的任務么?在今天的介紹和測試中,我們將會為你揭曉答案。
● “閃電”本色不改
MSI R7970 Lightning不僅承襲了我們過去所見的諸多Lightning固有的特色,更在“前輩們”的基礎之上做出了屬于自己的革新。不僅為玩家帶來了更加實用的各種使用特性,還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全新的概念。
R7970 Lightning的主要革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破除AMD對HD7970核心電壓及頻率上限限制的BIOS。
2、GPU Reactor強化供電模塊設計。
3、更加豐富的OC及使用特性。
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分開講解此次R7970 Lightning的各項特性,請相信我們,這其中有許多特性肯定是你第一次見到的。
● 破除BIOS限制
HD7970是一款優秀的核心,它擁有不錯的發熱控制能力以及可超頻性,但非常遺憾的是出于對產品保護以及控制返修率等因素的考量,AMD通過BIOS以及CCC控制面板限制了HD7970的超頻能力。在目前的默認狀態下,普通的HD7970不僅頻率上限僅能達到1125/6300MHz,電壓也不可修改。
與此同時,AMD官方還在BIOS中添加了在線審查機制,讓手動修改BIOS變成了幾乎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這些要素摻雜在一起,構成了對HD7970 OC的巨大限制。而MSI R7970 Lightning的出現,一舉破除了AMD對HD7970的束縛。
在MSI R7970 Lightning中,MSI提供了2組BIOS供玩家選擇,BIOS 0檔為AMD官方默認vBIOS,默認頻率925/5500MHz,且嚴格遵循一切AMD官方規定的技術細節,玩家無法在該檔位下利用CCC達到1125/6300MHz以上的默認頻率。而BIOS 1檔則被替換成了MSI官方提供的OC檔位,在該BIOS下不僅整卡的默認頻率提升到了1070/6000MHz,更解開了AMD對核心電壓等的限制。新BIOS將核心、顯存頻率以及核心電流上限分別提升到了2500/10000MHz——沒錯,顯存上限確實是10000MHz——和460A,分別超越了公版上線120%以及76%。
搭配Afterburner軟件,玩家們現在可以在MSI R7970 Lightning上完整調節包括核心電壓以及所有頻率在內的全部HD7970參數,而且這些參數的上限均被大幅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信屏幕前的各位超頻愛好者以及發燒友們,此刻已經按耐不住想要挑戰極限的心情了吧?
鋼鐵之心——GPU Reactor
● 鋼鐵之心——GPU Reactor
在整塊MSI R7970 Lightning上,最引人矚目的部分當屬其背板上那酷似鋼鐵俠胸前的“方舟引擎”的炫目藍色模塊了。這神秘的藍色模塊,就是本次Lightning引入的另一大重要改進——GPU Reactor。
GPU Reactor本質上是一組通過外掛擴展的供電模組,盡管R7970 Lightning的PCB本身已經非常巨大,但極為富足的用料依舊令越肩式的PCB顯得空間不足,因此MSI將輔助的GPU核心供電模塊單獨拿出來放置在了GPU的背面。于是,我們便看到了方舟引擎一般的GPU Reactor。
GPU Reactor可以為GPU提供更高的電流容量和直接電流供給,顯著降低GPU核心的電流波紋以及由此帶來的干擾,其安裝和拆解過程也十分簡易,只需將輕輕將模塊的針腳插上GPU背后的插槽,你就可以得到比平時更好的超頻以及高頻運行支持了。
相比與傳統的PCB面板放置方案,獨立的外接模塊不僅更好控制發熱和電子干擾環境,其先天的位置自由的特點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MSI GPU Reactor位于最接近核心的GPU正背面,這使它可以以最近的距離直接為核心高頻運行提供充分的保障,而不用擔心PCB上傳統走線因距離和其他元件干擾而帶來的效能衰減問題。
Twin Frozr再次進化
● Twin Frozr再次進化
Twin Frozr散熱系統是MSI采用多年的非常成熟的散熱體系,它集安靜、高效以及造型美觀等特點于一身,是保證各種MSI非公及超公版顯卡穩定高頻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次的MSI R7970 Lightning,MSI進一步改進了Twin Frozr散熱系統,新升級的Twin Frozr VI為我們帶來了很多有趣的特性。
首先值得注意的特性來自風扇自動除塵功能。散熱系統中的積塵是影響散熱效果最大的殺手,常規的散熱系統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后都需要用戶們手工打開散熱器并進行灰塵的清理。在Twin Frozr VI中,每次系統啟動時風扇都會反轉30秒,讓風扇能夠將散熱鰭片內的積塵吸走,同時“抖落”扇葉上的積塵,以便達到傾力風扇扇葉以及散熱鰭片上積累的灰塵的目的。
自動除塵功能看上去既不十分復雜也不炫目,它僅僅只是調整了一下啟動時風扇的旋轉方向,維持時間也非常短,但它卻很好的貼近了用戶最基本的需求,同時以最簡單的技術達成了最直接的效果。
除了風扇自動除塵功能之外,Twin Frozr VI還集成了可顯著改善葉片邊緣空氣動力學特性,增大20%入風量同時降低噪音的刀鋒葉片技術,2根8mm的大型熱管以及可以同時為顯存及供電模塊散熱的強化保護背板等。卓越的技術特性以及對傳統優勢的完美繼承,讓Twin Frozr VI擁有了近乎完美的散熱表現,這為Lightning的風冷環境使用表現帶來了良好的保障。
● 依舊軍規的設計及用料
MSI Lightning系列顯卡引以為傲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超公版的PCB方案以及軍規級別的用料,這次的R7970 Lightning也不例外。在R7970 Lightning中,MSI使用了越肩式PCB、LPL電路設計、黃金SSC、Hi-c電容以及copperMOS等軍規級的設計和用料。
為了安置各種超飽和的元件,尤其是多達14+2+1相的富足供電模塊,MSI R7970 Lightning啟用了越肩式PCB以及LPL電路設計方案。越肩式PCB可以在維持供電模塊走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將供電模塊布置成單排方案。而LPL則將GPU、顯存、IO以及接地等需求的布線進行分層獨立處理,從而達到了增加供電穩定性、消除波紋同時改善散熱的目的。
采用銅質封裝的copperMOS是超公版GPU常見的一種提高供電模塊性能的手段,它具有更低的工作溫度,更強的散熱特性以及更高的電流容量等特點,是高頻尤其是極限超頻供電的最佳選擇之一。本次MSI R7970 Lightning采用了共計34顆copperMOS來構筑供電模塊,為14+2+1相的供電體系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作為供電模塊的其他組成部分,電感和電容與MOS同樣對高頻運行至關重要。MSI R7970 Lightning采用了純鐵芯鍍金的黃金SSC以及Hi-c鉭芯電容,不僅電性能較之常規元件更加優秀,滿載壽命也大大高于其他解決方案。
● 當然,還有Afterburner
Afterburner是MSI引以為傲的獨家超頻軟件,它支持幾乎全部市售的AMD/NVIDIA顯卡,可以實現包括電壓、核心頻率、shader頻率、顯存頻率以及風扇轉速在內的多項參數的實時調節和監控,是玩家公認并且經常使用的一款顯卡監控及超頻軟件。
在與R7970 Lightning搭配的新版Afterburner中,MSI不僅搭配全新BIOS破除了AMD對HD7970的核心電壓限制,更在此基礎上加入了顯存電壓以及Aux電壓的調節功能。玩家現在在超頻時不僅可以提升核心電壓,還可以根據需要調節顯存以及VDDCI電壓,讓顯卡達到最佳的運行狀態并挑戰更高的頻率。
在家控方面,除了傳統的GPU溫度以外,新版本的Afterburner還加入了顯存溫度以及Mosfit溫度的監控選項,同時GPU實時占有率的監控也更加具體完善。這些新監控選項的加入,為玩家在日常應用以及OC過程中準確掌握整卡狀態創造了極大的便利。
● 測試平臺軟硬件環境簡介
性能測試使用的硬件平臺由Intel Core i7-3960X、X79 Chipset和4GB*4四通道DDR3-1600內存構成。細節及軟件 環境設定見下表:
測 試 平 臺 硬 件 | |
|
中央處理器 |
Intel Core i7-3960X | |
(6核 / 12線程 / 100MHz*33 / 15MB L3 Cache ) | |
|
散熱器 |
Intel RTS2011LC | |
(原廠水冷散熱器 / 選配件 ) | |
|
內存模組 |
Samsung 黑武士 DDR3-1600 4GB | |
(SPD:9-9-9-24-1T) | |
|
主板 |
MSI BigBang XPowerII | |
(Intel X79 Chipset) | |
|
硬盤 |
Seagate 1T | |
(1TB / 7200RPM / 32M 80GB NTFS | |
|
電源供應器 |
NERMAX 白金冰核 1500W | |
(CSCI Platinum 80Plus / 1500W) | |
|
顯示器 |
DELL UltraSharp 3008WFP | |
(30英寸LCD / 2560*1600分辨率) |
為保證系統平臺具有最佳的穩定性,此次硬件評測中所使用的操作系統均為Microsoft Windows 7 正版授權產品。使用Windows 7正版軟件能夠獲得最好的兼容性以及系統升級更新服務。
用戶在體驗或購買安裝Windows 7的操作系統時請認準所裝系統是否已經獲得正版授權許可!未經授權的非正版軟件將無法獲得包括更新等功能在內的Windows 7服務。
操 作 系 統 及 驅 動 | |
| |
操作系統 | |
Microsoft Windows 7 Ultimate RTM SP1 | |
(64bit / 版本號7601) | |
|
主板芯片組驅動 |
Intel Chipset Device Software for Win7 | |
(WHQL / 版本號 9.2.3.1022) | |
| |
AMD 顯卡驅動 | |
AMD Catalsyt | |
(WHQL / 版本號 12.3) | |
|
|
2560*1600_32bit 60Hz |
第9頁:默認閃電威力展現
● 默認閃電威力展現
我們分別采用3Dmark Vantage、3Dmark 11以及天堂3.0來收集顯卡的理論測試性能,采用BattleField 3以及Crysis 2來收集顯卡的游戲性能,測試結果如下:
默認狀態下的R7970 Lightning表現出了強大的性能。無論是理論測試還是實際游戲測試,Lightning均表現出了超過公版的性能水平。即便你只是一位“不折騰”的普通游戲玩家,Lightning依舊能夠為你提供良好的使用感受。
● 超頻閃電威力驚人
我們使用Afterburner將R7970 Lightning的核心電壓調節到了1.35V,最終獲得了1225MHz的核心頻率并通過了3Dmark 11測試,成績為X3310,再次提高核心頻率會導致桌面間斷性黑屏以及系統鎖死等現象。
破世界紀錄的R7970 Lightning
對此我們已有心理準備——類似的現象我們在R6970 Lightning以及GTX580Lightning的評測中都曾經遇到過。Lightning的諸多設計都是針對極限超頻而非風冷環境的,它從來都不是以風冷成績著稱的產品,LN2才是它的歸宿,一旦換上大炮+液氮,Lightning馬上就會迸發出強悍的實力。事實上早在正式發布之前,R7970 Lightning就已經在極限環境下由職業玩家超頻到了1800/7700MHz的超高頻率上。Lightning的傳統注定了它更適合挑戰極限環境,這就是它的宿命。
● 測試總結:
NSI R7970 Lightning 測 試 綜 述 | |||
| |||
評分項目 | |||
產品設計 | |||
產品定位 | ★★★★★ | ||
用料品質 | ★★★★★ | ||
市場定價 | ★★★★★ | ||
性能表現 | |||
3D性能 | ★★★★★ | ||
游戲性能 | ★★★★★ | ||
人性化設計 | |||
噪音控制 | ★★★★★ | ||
超頻能力 | ★★★★☆ | ||
接口附件 | ★★★★★ | ||
溫度控制 | ★★★★★ | ||
設計細節 | ★★★★★ | ||
編輯點評 |
總結:繼承自Lightning的構架血統,軍規做工以及超公版的設計,為MSI R7970 Lightning帶來了更強大的性能和穩定性表現。該款顯卡的默認性能性能超過常規的HD7970顯卡,溫度和功耗控制方面也做得非常不錯,同時還擁有非常強悍的極限環境超頻能力,推薦希望挑戰極限的職業玩家選擇該款產品。 | ||
優勢: | |||
缺點: |
滿分:★★★★★ 零分:☆☆☆☆☆ 未測試不評價:-----
● 產品設計:
1、產品定位:產品的設計是否符合目標用戶的需要。
2、用料品質:供電設計是否豪華,用料可否保證顯卡長期穩定運行。
3、市場定價:價格是否合理,比同類定位產品高減分,比同類定位產品低加分。
● 性能表現:
1、3D性能: 與同芯片產品比較,3D基準性能高低。
2、游戲性能:主觀評價游戲當中的應用性。
● 人性化設計:
1、噪音控制:人體感覺得到的噪音帶來的負面影響。
2、超頻能力:顯卡頻率的可提升空間。
3、接口附件:通用性是否強,附件能否給用戶解決臨時出現的問題。
4、溫度控制:通過測試了解顯卡的溫度控制程度。
5、設計細節:產品的美觀度、細節的把控、各種人性化的技術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