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空調技術的迅速發展,空調行業的技術名詞越來越多,這些創新性的概念在廠商的包裝推廣下顯得深不可測,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想要全部吃透顯然不可能,但是,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繞開選購誤區,購買到物美價廉的空調產品,一些核心的參數名詞一定要搞清。
在節能補貼政策的大力推動下,節能型空調已經深入人心,而空調的能效等級則成為了普通消費者判斷空調節能性最為直觀的依據,也是商家營銷包裝的重點。那么所謂的空調能效比究竟是指什么,真的是能效比越高越劃算嗎?
空調的能效比實際上就是指名義制冷量(制熱量)與運行功率之比,由于在我國絕大多數地域空調主要應用于夏季制冷,因此,目前所說的空調能效比就是制冷能效比(EER),即額定制冷量與額定功耗的比值,EER越高,空調的能耗越小,越省電。
不過,在今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變頻空調新能效標準中,這一能效判斷依據有所改變,引入了全新的APF評價指標(全年能源消耗效率),不僅要考察空調的制冷能力還要考察空調的制熱因素,即在空調的能效等級評定中,要同時考慮制冷能效比(EER)和制熱能效比(COP),技術門檻大幅提升。
雖然從理論上來說,空調的能效比越高越省電,卻并不與省錢劃等號,也就是說,消費者選擇購買能效等級高的空調產品不一定會達到省錢的目的。這是因為空調的能效等級越高,技術要求就越高,制造成本就會增加,自然售價也會高出很多。
一款空調是否劃算,關鍵是要看性能價格比,即質量穩定性、功能的先進性以及購買與運行的經濟性。也就是說,空調選購中要想求得實惠,“買得起”與“用得起”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消費者在空調選購中切勿盲目追求高的能效比。
關于變頻機能效比
在變頻空調實際選購中,這個名詞的光芒往往被空調能效比所遮擋,因此,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而言,比較陌生。變頻機能效比通常采用季節能效比,取的是一個時間段的平均值,而非單點能效比。如制冷能效比,要測算空調整個夏季運行時的總耗電量和總的制冷量,從而計算出整個制冷運行季節的綜合能效比,數值越高越好。制熱能效比也是同理。
今年10月1日變頻空調新的能效標準實施后,能效限定值將從現行的3.0提升至3.9,市場準入門檻將從5級提升至3級,即三級以下的空調產品將被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定頻空調的能效比的測算采用的是標定能耗比,即一個極短的時間段內,如一個小時,空調制冷(制熱)量和輸入功率之比,與變頻空調有著明顯的區別,自然數值也就不具有對比性,用戶在選購時一定分清。
在實際應用長中,變頻空調并不一定比定頻空調省電,關鍵要看實用時間的長短。相關研究表面,如果變頻空調平均每天使用時間達不到8小時以上,其節能優勢根本體現不出來。由于變頻空調啟動時的高頻運行是靠高能耗來實現的,因此,啟動瞬間能效比非常低,也就是說,實際應用過程中,如果頻繁啟動變頻空調產品,不僅不會有助于省電,反而增加耗電量。
關于循環風量
循環風量是指空調單位時間內向密閉空間或房間送入的風量,即每小時流過空調蒸發器的空氣量(換新風裝置除外)。一般來說,空調的送風量越大越節能,不過,運行噪音也會相應加大。在實際選購中,在噪音允許的范圍內,用戶要盡量選擇風量大的空調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