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廣州火車站廣場有人持刀傷害過往旅客。民警經口頭警告無效后果斷開槍,擊中一名持刀的男性嫌疑人并將其制服。經初步了解,事件造成6人受傷,現均已送往醫院救治。無獨有偶,3月1日,云南昆明火車站發生一起持械砍人事件。截至3月2日6時,昆明火車站恐怖襲擊事件已致29人死亡、130多人受傷。
昆明帶給我們的傷口還未痊愈,廣州又爆發了一起類似案件,除了痛心,我們更應該清醒地對我們的火車站安全防范進行徹底地考察,我們的安防系統能做什么?
車站的安防一般都包含多個系統,如視頻監控、門禁、防爆安檢、防盜報警等,單一的系統無法滿足車站安防及通訊的高要求,只有把這些單一的系統進行有效地整合,相互補充,形成聯動機制,才能構成多道防線、多種功能的完整安防系統。
據相關資料統計,當前我國共有5700多個火車站,其中特等站51個、一等站209個、二等站313個、三等站826個,氣集中車站5278個。這些大大小小的火車站安防建設也差次不齊,特別是小的火車站基本談不上安防建設。因此,我國車站的安防建設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安防新技術初露端倪
傳統的安防系統視頻監控、門禁、防爆安檢等在旅客上車前有起到一定排查作用,但對于一些處心積慮的犯罪分子來說這些排查有點有心無力。部分恐怖襲擊都會發生在旅客上車后,傳統的安防設備日益嚴峻的恐怖危機對車站安防系統的挑戰越來越大,面對日益“科技化”、“精準化”的恐怖襲擊案件, 不少業內專家呼吁研發新的先進、人性化的解決方案,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來起到震懾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1.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隨著技術的成熟,開始廣泛運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早在2012年4月,鐵路部門宣布車站安檢區域將安裝用于身份識別的高科技安檢系統人臉識別系統;可以對人臉明暗偵測,自動調整動態曝光補償,人臉追蹤偵測,自動調整影像放大。
此項技術通過建立公安部門嫌犯的數據庫,運用人臉識別系統捕捉人的正面、側面,自動與數據庫內的嫌犯照片進行對比,在識別后自動報警,能有效打擊犯罪行為。
雖然人臉識別技術看上去無懈可擊,但同樣這項技術仍存在著瑕疵:
(1)年齡變化導致樣貌的變化。在實際公安工作中,經常遇到了身份證照片因是多年前照的,導致無法識別;
(2)外部環境的影響。隨著技術的深入發展,活動人臉、環境的問題的影響逐步在降低;
2.無線監控
由于國內鐵道線長,及供電和通信不便等因素,一般的車廂、火車頭和鐵路沿線都沒有安裝什么安防系統。在快速行駛的列車上頻頻發生的災難事故,基于目前4G網絡的成熟與發展,不少專家及行業內人士將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投注于無線監控技術。
據業內人士介紹,移動視頻監控系統主要安裝在火車頭和車廂上,針對列車運行前方的周圍環境和車廂環境進行監控。其工作原理是將前端安裝的模擬攝像機采集到的視頻信息進行數字化壓縮,然后通過無線視頻發射器將壓縮過的視頻圖像文件傳輸到最近的移動基站點,監控中心通過接入到公網內的計算機即可實現遠程監控。
隨著去年國際電信聯盟組織初步批準了H.265標準后,業內早將此項解碼技術確認為下一代主流的視頻壓縮技術。正因它碼流小,適合移動視頻監控的使用需求。隨著H.265的成熟,必會優先運用于移動監控領域,提升視頻監控的畫質及流暢度,故無線監控一直被業內人士看好。
3.智能分析
傳統的視頻監控在運用中不斷暴露出弊端,如何對視頻監控進行升級,提升監控能力,不少企業已開始在智能分析領域做文章,并推動著智能分析市場的發展。
智能分析區別于傳統的移動偵測技術,首先將場景中背景和目標分離,識別出真正的目標,去除背景干擾(如樹葉抖動、水面波浪、燈光變化),進而分析并追蹤在攝像機場景內出現的目標行為。用戶可以根據的實際應用,在不同攝像機的場景中預設不同的報警規則,一旦目標在場景中出現了違反預定義規則的行為,系統會自動發出報警。
智能視頻分析技術一般是通過在前端的攝像機,或者傳輸的視頻服務器和后端的硬盤錄像機里內置一個智能分析單元,根據預先設定的規則去除無用的信息,將異常信息的數據流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傳輸至IVS分析服務器,以完成對環境進行監控和預警任務。
目前來說,智能分析主要運用在列車監控車廂、察看旅客動態、環境管理等方面,對監測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從而節約系統資源。業內雖然普遍看好智能分析的發展趨勢,但就對目前存在的問題也表示了擔憂。
(1)智能分析技術仍未成熟,市場的接受仍需一段時間過渡;
(2)核心技術的壟斷,智能分析門檻高;
(3)應用環境適用性有待提高;
(4)平臺造價價格高,產品可選度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