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 Audio 有著悠久的歷史,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是高效率流動演出擴聲系統的先驅。全新的MLA? 蜂窩式揚聲器陣列結合了設計傳統與尖端的研究成果和開創性的技術。與傳統的流動演出陣列相比,MLA提供了更強大的擴聲性能,在觀眾覆蓋區域內能提供一致的音響效果。
在過去的10年,線陣列已經成為流動演出擴聲系統的標準,F在的聲學模型(早期的設計者還無法用到)證明了線陣列比當初認為的要復雜得多。這會導致實際結果與預計的不一致以及系統裝配困難的問題。
MLA用特有的優化軟件和蜂窩式陣列設計來解決一致性和裝配上的問題。這使得調音師的混音效果能以高度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再現性被傳達到整個觀眾區,而這在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一串24只的MLA系統里,以觀眾區位置和場館的大小為基礎,對陣列里的144個獨立的聲學蜂窩單元進行智能優化。所做的一切都是從觀眾的角度出發。首先,軟件會計算出在整個觀眾區達到一致的頻率響應和聲壓級需要什么樣的聲源。然后,軟件配置出能產生這樣一個聲源的MLA陣列。用數學術語來說這叫“反推演”,用軟件來做數值優化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擁有如此多的獨立驅動并優化過的蜂窩單元,使得陣列的解析度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其結果就是與以前的流動演出擴聲技術相比,在整個場館范圍內能獲得更為一致的頻率響應和聲壓級。MLA優化處理的核心是整個行業里迄今為止最為精確的陣列聲學模型。
針對每個蜂窩單元獨立的驅動信號
Matlab聲學模擬軟件
雖然MLA在方便流動演出的規格以及鉸接的吊裝結構等物理特性方面與線陣列是一樣的,但在達成目標上與早期線陣列設計者所宣稱的目標是不同的,早期線陣列的目標是平直、同相的垂直波陣面。早期流動演出線陣列通常是由同一個音頻信號驅動整個陣列——也就是只有一個分區的系統。今天的流動演出陣列通常是由3或4個級進式分區構成,每個分區分別驅動,越靠上的分區信號電平和高頻EQ增益越大,以此來補償由于距離導致的越來越多的空氣吸收所產生的損失。象這樣的簡單分區精度完全不夠,不足以達成設計工程師的目標,即在一個大型的場館里達到想要的聲音平衡與聲壓要求。與此不同的是,MLA有72個獨立的高頻蜂窩單元,每一個都針對觀眾特性做自動的均衡和電平優化。MLA比一個3分區的線陣列有著高達24倍的高頻控制精度。
另外,作為一個電子控制的系統,還擁有如此多的由軟件控制的獨立驅動和優化的蜂窩單元,MLA的垂直覆蓋角度可以通過電子方式來做實時調整,以此來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因素和吊裝高度。所以,如果覆蓋區域的邊緣太靠前或太靠后,這個在現場就能通過優化軟件來調整。
原來的陣列覆蓋范圍
通過電子方式擴展后的覆蓋范圍
從左至右:單一分區,多分區和蜂窩式MLA系統
特性
數字優化、高度集成的流動演出擴聲系統
箱體體積小巧、組裝規模具有可擴展性,是設備租賃市場上理想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蜂窩式陣列結構,內置功放、DSP和數字網絡
每個箱體具備6通道獨立的D類功放,對每個蜂窩單元進行獨立驅動和DSP控制。
行業領先的DISPLAY2?智能軟件與板載DSP處理器互相作用,帶來高度精確的聲場優化。告別了使用預置進行“試錯”的過程。
控制軟件可以通過電子方式調節垂直覆蓋角度來應對時刻變化的環境因素和吊裝高度
帶PFC(功率因子校正)的開關電源,工作電壓兼容全球標準3分頻全號筒負載設計,使得單一緊湊箱體就能為低、中、高頻分別提供140/139/145dB的峰值聲壓(在1米處)
快速、完備的吊裝系統可以吊裝多達24個箱體
真正的90°(-6dB)水平恒定指向性,中高頻具有指向角度控制?捎玫囊恢滦愿采w角度達到120°(-10dB)
60Hz–18kHz全頻段±3dB頻率響應
優勢:
系統啟動之時,便得到理想的房間曲線
智能優化的配置系統,無需經歷“試錯”的過程
改善了不同聲場、不同配置下的擴聲效果一致性和可重復性
混音位置的藝術創作直接而準確地傳達到整個觀眾區
出色的高功率密度意味著與其它系統相比能獲得更高的聲壓級,同時占用更小的運輸空間
通過PFC(功率因子校正)獲得更加“綠色”的聲能
用戶評價:
最近我用過幾次Martin Audio的 MLA系統,現在這套系統也是與以前一樣的情況 – 在主擴左右通道以及超低頻通道上的輸出均衡都是處于平直的狀態,最后得到的是一個音質特別溫暖、性能強勁的陣列。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擴聲系統都是相同的。在主輸出上MLA系統又一次做到了不需要任何均衡處理;出來的聲音相當清晰、有力,在一個超大的區域內都十分平滑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