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彩電業永恒的主題
然而,對于價格戰,各家彩電企業的實力卻并不相同:三星、夏普、松下,即便是這些“擁有縱向產業鏈優勢”的企業,也會面臨不同的局面。
例如,夏普液晶面板主要在日本生產,而三星則在韓國制造。因此日元和韓元的升值貶值走勢,兩國勞動力成本差都會構成價格戰中的成本差異。另外例如,對于智能電視,三星又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芯片企業,這一點上夏普則必須依賴對外采購。
制造地、產業鏈長度和寬度都是決定產品價格成本的因素。對于國內的彩電企業,隨著京東方和華星光電本土LCD面板項目的投產,在面板資源的議價能力已經得到提高,而從07年開始投資的面板后段模組項目也延長了這些企業的“縱向產業鏈”。即便是在智能彩電上,國內企業也可以依靠臺灣的中小半導體企業,提供廉價的產品和方案——事實上,臺灣半導體企業一直是最廉價的芯片解決方案的提供商之一。
從一定意義上來看,在平板彩電制造業中,最大規模的廉價面板來自臺灣、最大規模的廉價智能芯片方案來自臺灣、最大規模的代工制造和加工也來自臺灣:不過,臺灣卻缺乏自主品牌的彩電企業。另一方面,大陸則是全球最大的自主品牌彩電制造基地,是最大的整機出口基地。
因此,如果價格戰不可避免,任何一家進入這一戰場的彩電企業都不能和“大陸、臺灣”徹底斷絕關系:即便是三星、夏普、索尼這樣的巨頭也是如此。例如,三星欲在蘇州建設8.5代液晶面板線,降低向大陸地區供應液晶面板的制造和運輸成本;索尼從2011年開始再次強化外包代工彩電產品市場,最終有希望將代工比例提升到7-8成!
面板、芯片、模組、整機加工,這已經是非常明確的彩電產業縱向產業鏈的四大環節。在這四個環節中,前兩個處于買方市場,后兩個技術含量較低,主要體現了“廉價勞動力”對彩電整機成本的影響。但是,如果將這些理解為2012年彩電市場價格戰的全部產業鏈因素,那就會犯下巨大的錯誤:因為智能彩電還是一個橫向產業。
蘋果已經向業界展示了其在智能彩電上的一系列技術:手機和IPAD作為遙控器,訪問蘋果應用軟件商城和付費內容服務站點!
蘋果這些技術展示構成了智能彩電產業鏈的另外兩個方面:多設備的智能融合、以及應用內容市場。而在這兩個方面擁有優勢的企業,一定是傳統IT企業中在智能手機市場頗有作為的那些明星們:例如三星、蘋果。
這樣的趨勢帶給國內彩電企業的則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困境。國內主要彩電企業,無論是品牌企業、還是代工企業均不是IT背景出身,不用說其在軟件技術、文化內容市場的影響力,即便是在智能手機這樣的傳統項目中,亦沒有哪個品牌可以進入市場的第一或者第二陣營。——這是一種橫向產業鏈的弱勢,這種弱勢將成為智能彩電除了價格戰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市場競爭領域,而且是比價格戰更重要的一個競爭領域。
因由此來看,在智能彩電時代,單獨考慮企業縱向產業鏈能力已經不能很好的分析整個行業的發展特點:只有那些在縱向產業鏈和橫向產業鏈的交叉點上擁有優勢的彩電企業,才能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實力派”,而勝于的其它企業只有兩個選擇:或者專注于自己的特長,或者惡補自己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