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視:小米電視就以這樣的口號出現了。和小米手機初登場時一樣,小米電視第一年沒有業績目標——他只是用他的饑渴營銷在積累人氣和關注度。但是,即便如此,小米電視還是令業界高度關注。
首先,小米這款47英寸的3D智能互聯網電視售價僅有2999元,一經上市就創造了同類產品的最低售價。小米第一時間向業內表明“我是來玩價格戰的”——雖然小米對此的表態是“成本定價的必然結果”。其次,此前雖有樂視和聯想推出自己的智能電視,但是人們對“互聯網概念”能不能引入彩電業還是有疑慮:不過現在,互聯網手機,也是互聯網電子產品概念的創始者,小米來了。人們此前的疑慮再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更為重要的是,小米用三年時間創造了手機產品從零到一線主流品牌的奇跡。這樣一個奇跡如果在本已經競爭很激烈的彩電市場出現,對于傳統品牌絕不是好消息。但是,傳統彩電企業卻找不到任何足以印證“小米電視”會失敗的理由——那些,物流、售后、制造等環節的理由,在小米手機上已經被證明站不住腳。既然找不到否定小米的關鍵論據,那么市場就只剩下“接受”小米會成功這樣一種“預測”結果選項了。
而且,與樂視先推60寸的大尺寸、聯想2012年首推高端產品不同,小米一上來就定位于主流尺寸、主流價位、主流配置——這儼然是一副信心滿滿的進攻姿態:她甚至都不需要初期嘗試性的產品。
這些顯著變化,都必然令傳統彩電企業“如臨大敵”,并作出變革。
比如,TCL的愛奇藝電視、創維酷開電視、海信的年底新品、長虹傳聞的和小米合作,以及大智能戰略……傳統彩電強手都不在敢于向2012年漠視聯想那樣漠視小米。2013小米電視與2012聯想電視,獲得的不同的競爭者態度,足以說明,“小米來了”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