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如何賦能文化發展與創新?數字技術+文物保護、大模型+創作內容生產還能碰撞出什么新火花?
5月27日上午,2025年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之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行。與會嘉賓圍繞“AI技術賦能文化發展與創新”主題,帶來一場“文化+科技”的頭腦風暴。
創作、文化出海、電商出海都含AI
AIGC到底能不能替代人類進行藝術創作?在論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華回應稱,在文化與科技融合大潮中,AIGC模型在多模態理解、物理模擬、鏡頭運動、場景轉換等多方面取得顯著進步,已能夠在鏡頭、場景層面對視頻內容創作起到輔助作用。但在生成視頻質量、內容真實性、故事敘述能力等方面仍有一定局限,無法完整、忠實地體現人類創意,但這些問題都可在發展過程中解決。
“AIGC在今后創造中,特別是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發展中,還會給我們更強烈的、充滿想象的空間。”丁文華說。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則表示,人工智能是人類第一次通過云端去模擬的智能,就像水電一樣可以購買獲得,使得人類進入真正的AI平權時代。在這個時代可文化內容創作生產不僅供給量增大,創作效率、質量、創意都會得到相應提高。
在AI技術重構跨文化傳播范式的當下,如何更好地將中國聲音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特聘校長助理、計算與智能研究院院長張民發表認為,大模型、機器翻譯是中國文化出海的重要工具和傳播手段。目前,中國的電商出海、文化出海都離不開機器翻譯。“技術不應消弭文化的獨特性,而應成為讓不同文化對話的橋梁。”張民說。
“廣東造”助力敦煌文化數字化傳播
文物不會說話,科技如何令它們“發聲”?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介紹,敦煌研究院經過多年探索形成的文物數字化保護技術,在緬甸蒲甘他冰瑜寺的修復項目中,實現了中國文物數字化保護技術的首次國際輸出。
他在現場給出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個洞窟數字化攝影采集、200個洞窟圖像拼接、169個洞窟全景漫游節目制作,形成超400TB數字資源,建成840TB分布式存儲系統與高效數字資產管理平臺。
此外,敦煌研究院與華為合作,用數字資源推出的飛天形象主題線路,已成為莫高窟游覽的新體驗。
敦煌研究院和騰訊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通過應用高清的數字掃描、游戲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新動態光照技術,實現了莫高窟數字藏經洞高精度的數字化呈現,項目還運用了云游戲技術,用戶可以在數字世界中穿越時代,進入3D數字展廳。
未來屬于“科技+人文洞察”創新者
科技如何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今年年初,大量的海外用戶來到了小紅書,隨著越來越多外文筆記出現在社區,很多用戶開始在評論里留言要求趕緊上線翻譯的功能。對此,小紅書高級副總裁湯維維表示,小紅書的翻譯功能,遠非簡單的詞典替換。當技術深植人文之心,邊界終將化為橋梁。
“跨文化交流的翻譯功能是一個美好的開始,未來屬于把科技與人文洞察相結合的創新者。”湯維維說。
AI眼鏡正在引領多項技術突破,開啟多模態AI深度融合、穿戴式智能新范式等。靈伴科技集團副總裁宓群表示,AI眼鏡不僅是好眼鏡,也是好耳機、好相機、好助手。他表示將持續利用科技產品的獨特魅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怎么走?
論壇期間,圍繞從實驗室到產業——科技文化融合的“最后一公里”這一議題,與會嘉賓展開圓桌對話,分享各自觀察與實踐經驗。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徐坤指出,在應對數字文化產品的內容落地與實際轉化的挑戰中,呼吁推動文化資源確權、建立協同開放的標準化機制,保障文化數據的合法流通,加快構建文化數據的新型生產體系。
“文化科技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企業若不涉足其中,將難以生存與發展。”利亞德集團董事長、總裁李軍表示,更應聚焦文化如何落地、怎樣實現產業化的問題。
“技術如果缺乏對文化的理解,會淪為形式展示。若想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就必須加快培養更多具有跨界能力的人才。”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胡鈺認為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關鍵是“文化人才與科技人才的融合”。
在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方面,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葉蓁蓁則認為無需過度擔憂。在他看來,凡走得慢的公司會被淘汰,一定會有優勝者誕生。喜馬拉雅副總裁屠琤認為AI技術發展進程中,技術倫理、商業化變現以及用戶體驗將成為未來需共同攻克的重要方向。